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,各國寬松政策推動金融資產價格大漲,而實體經濟迄今為止卻依然疲弱。高盛用一張圖展示了這種脫節是如何的嚴重。
九年前各國針對金融危機的應對手段,是央行降息以及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,隨后就迎來了股市以及債券價格的上漲,但是實體經濟獲得的提振效應卻極為有限。盡管從2009年來各類金融資產價格輪番上漲,但是薪資以及通脹的增長卻非常有限。
對于實體經濟和金融領域資產價格的脫節,高盛全球股票策略師Peter Oppenheimer用下面這張圖做了解釋。
這張圖展示了金融危機以及美國實施QE以來,全球各類資產以及指數的表現,其中標普500指數漲逾150%,MSCI全球指數翻倍,而歐美薪資增長、CPI以及房價等漲幅則微乎其微。
Oppenheimer稱,在這段時間,全球政策方向是降息,以阻止通脹放緩甚至通縮帶來沖擊。他寫道:
這張圖的右側是實體經濟價格的衡量指標——薪資、消費物價、房價以及商品價格,它們基本上沒有變動或者出現下滑。
而圖的左側則是一系列金融資產的價格,它們都漲了很多?,F實世界通脹下滑,資產價格則出現了通脹。股票是表較好的資產之一,歐洲股市表現也很不錯。而在這背后,經濟增長實際上卻非常疲弱。(來源:華爾街見聞 張家偉)